这其实不是一部科幻片 当前视点
【资料图】
对于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,我看了预告片以及一些预告片的评论,觉得这就是在讲一个荒诞故事。预告片中,唐志军(杨皓宇 饰)年轻、意气风发出现在电视机中的样子,与人到中年明显颓废的样子,形成鲜明对比。不难想像这是讲了一个"少年得意,但中年失意"的虚度了不少人生的人的故事。
我第一次听说"少年得意,中年失意"是某期《百家讲坛》讲《聊斋志异》讲到作者蒲松龄的人生经历时,主讲人老师给蒲松龄的前半生做的总结——少年得意,中年失意。明清时科举前前后后最多有六场考试。前三场小考试时,蒲松龄年纪轻轻,成绩优异。家里人、同乡人都觉得他少年天才,他自己也这样觉得。可也是这一时的意气风发,让蒲松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继续考试,而是选择去挥霍大好青春。直到人近中年,家道中落,才又想起靠科举来维持生计。可惜,曾经因为少年天才,不屑于考科举的他,到了真的要靠科举来改运翻身时,他落榜了。之后的事,大家都熟悉,他一次又一次落榜,直到人生最后几年,七十多岁时才中了举。
之所以提蒲松龄,是因为真的好像。我刚看人说,这电影是公路片、是"西游记"。它是,但更多地,我觉得,它是《聊斋志异》,唐志军就是蒲松龄。他们的开始相同,都是"少年得意,中年失意";而结局也神似,都是"成功了,但不如不成功",成功得仿佛一个笑话、一个笑柄、一个荒诞的志怪灵异故事。
我在别处看人解读,说实话我不满意 。我看那人是把自己代入角色了,平白给角色增添了电影中压根儿没有的属性、内容。
我的解读是,全片故事非常现实,直到结尾才出现超自然、超现实,这超自然、超现实是真实发生在电影中的,不是艺术化的写意,也不是做梦、想像,它就是真实的!理由有二,一是就像我前面做的对比,唐志军就是蒲松龄。唐志军追逐外星人UFO事件,但没有一次是真遇见外星人UFO,全是被人骗或者误会,只有电影中的这一次,最后一次,也是《宇宙探索》杂志的最后一刊,它偏偏就是真的了。二是影片中给出了许多元素,这些元素没有逻辑,不讲道理,明显是志怪、荒诞故事的惯用手法,是故意留下明显疑点让人来猜是真是假。那么它即可以假,也可以真。片中的疑点要素,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有更现实的解释,但偏偏它们聚在了一起,我就觉得它们能反映出超现实、超自然的结论了。
我觉得判断为真的关键是盖格计数器。当片中盖格计数器起反应时,响时,总会发生什么事,出现什么人。而现实中的物理学告诉我们:物理学上的存在等于可以被感知。盖格计数器响一定是因为有什么东西存在。我承认,片中故弄玄虚的烟雾弹确实多,从宇航服坏了这一点也能推测说,盖格计数器其实也是坏的。但我觉得,这就只是烟雾弹而已,这正是我前面提到志怪、荒诞故事的手法的体现。片中的疑点元素:神秘出现又失踪的陨石猎人,失而复得的驴,长了大片苔藓且落在丛林中的返回舱,渐渐变长的外星人骨头,展现超自然力量的孙一通(王一通 饰)……尤其是孙一通,我看着看着发现,这家三代人分别是二条、三条和一通(一筒),这么起名也是为增加荒诞感吧。孙一通一开始就只是一个神似精神病人的形象,恰好符合唐志军的理论——精神病人比常人更容易接收到来自宇宙太空外星人的信息,我称之为"通灵",也就是说精神病人比常人更容易通灵。孙一通对通灵并不感兴趣,只是通灵后,"灵"告诉他要做些什么,而他也就照着做了。
另外,结尾超自然的"真实"有一个好处就是使整部片子更悲了。这是一部悲剧,它的悲就和我说的蒲松龄的人生一样,最后的成功更像个失败的笑话,像是在嘲笑、讥讽人的执念。如果结尾的超自然只是想像、做梦、幻觉,那么这个嘲笑、讥讽的力度就达不到最高。而且,这部电影里的疑点元素,在最后的超自然发生前都现得非常虚假,即它们都和超自然、超现实无关,直到最后这幕超自然,观众会感慨:前面那些以为全是假的东西,居然全是真的!
另说片尾动画有致敬《黑衣人1》片尾动画的意思。我花了不到四十元就包场看了这电影,也是人生第一次了。